2011年9月15日 星期四

資源依賴理論(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資源依賴理論(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什麼是資源依賴理論?
所謂資源依賴理論,是指一個組織最重要的存活目標,就是要想辦法減低對外部關鍵資源供應組織的依賴程度,
並且尋求一個可以影響這些供應組織之關鍵資源能夠穩定掌握的方法。
它強調組織體的生存需要從周圍環境中吸取資源,需要與周圍環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才能達到目的。
它包括三層含義:
A、組織與周圍環境處於相互依存之中。
B、除了服從環境之外,組織可以通過其它選擇,調整對環境的依賴程度。
C、環境不應被視為客觀現實,對環境的認識通常是一個行為過程。

資源依賴理論概述
  資源依賴理論屬於組織理論的重要理論流派,是研究組織變遷活動的一個重要理論,
萌芽於20世紀40年代,在70年代以後被廣泛應用到組織關係的研究,目前與新制度主義理論被併列為組織研究中兩個重要的流派。
其主要代表著作是傑弗里·普費弗Jeffrey Pfeffer)與薩蘭奇克Gerald Salancik1978年出版的《組織的外部控制》。
  資源依賴理論提出了4個重要假設
1)組織最重要的是關心生存;
2)為了生存,組織需要資源,而組織自己通常不能生產這些資源;
3)組織必須與它所依賴的環境中的因素互動,這些因素通常包含其它組織;
4)組織生存建立在一個控制它與其它組織關係的能力基礎之上。

  資源依賴理論的核心假設是組織需要通過獲取環境中的資源來維持生存,
沒有組織是自給的,都要與環境進行交換。普費弗提出應當把組織視為政治行動者而不僅僅是 完成任務的工作組織。
  資源依賴理論強調組織權力,把組織視為一個政治行動者,認為組織的策略無不與組織試圖獲取資源,
試圖控制其它組織的權力行為有關。資源依賴理論也考慮組織內部因素。
普費弗等也分析了組織內部的權力問題,認為能夠提供資源的組織成員顯然比其他成員更加重要。
後來的研究者又對資源依賴理論進行了大量的經驗研究,使其成為了一個系統的理論。
這個理論通過說明政府對資源的依賴,直接闡釋了政府與資源的相互關係。
  資源依賴理論認為,各企業之間的資源具有極大的差異性,而且不能完全自由流動,
很多資源無法在市場上通過定價進行交易。比如組織才能,它們以慣例為衡量尺度,
可能比機器設備等有形資源在市場上帶來更長期的競爭優勢。但是,它卻不可能從市場上購買。
與此同時,相對於企業不斷提升的發展目標來講,任何企業都不 可能完全擁有所需要的一切資源,
在資源與目標之間總存在著某種戰略差距。因此,為了獲得這些資源,企業就會同它所處的環境
內的控制著這些資源的其他組織化的實體之間進行互動,從而導致組織對資源的依賴性。
因為這種依賴性,組織會
(1)試圖支配他們的環境,並計劃它們對偶發事件的反應;
(2)努力追求親密的關係;
(3)避免對市場的依賴和對技術化的機會的依賴。
  
資源依賴理論有兩個主要觀點
一是組織間的資源依賴產生了其它組織對特定組織的外部控制,並影響了組織內部的權力安排;
維持組織的運行需要多種不同的資源,而這些不同資源不可能都由 組織自己提供。
二是外部限制和內部的權力構造構成了組織行為的條件,並產生了組織為了擺脫外部依賴,
維持組織自治度的行為。資源依賴理論認為,組織更應該被視為一種連結。組織是具備大量權力和能量的社會能動者,其中心問題是誰將控制這些能量以及實現什麼樣的目的。
  通過分析組織怎樣以合併、聯合、游說或治理等方法改變環境,說明組織不再是為需要去適應環境的行動者,
而要讓環境來適應自身,這是資源依賴理論一個鮮明的特點。該理論強調對環境的影響,強調組織間的關係。現實組織行為中,
大量的組織合併戰略、組織網路行為是組織控制環境資源的實例。比如組織會通過垂直整合來消除與其它組織的共生式依賴;
通過水平擴展,吸收競爭者以消除競爭中的不確定性;或者通過多樣化的策略,擴展到多個領域,以避免依賴單個領域內的主導性組織等。
有人批評資源依賴理論過於強調權力的控製作用,忽略了效率因素和制度文化因素。

資源依賴理論的主要內容
1) 因為環境的不確定性和缺乏足夠的資源,組織可能會追求更多的資源,以保障自己的利益,減少和避免環境變化帶來的衝擊。
2可持續的競爭優勢來源於審慎的理性管理、選擇性資源的積累和配置、戰略性的產業要素和要素市場的不完善。
3) 該理論認為應將組織的目標集中在資源的特性和戰略要素市場上,並以此來解釋企業的可持續的優勢和相互間的差異。
企業關於資源選擇和積累的決策被認為是一種經濟理性,受制於有限信息、認知偏差和不確定。
4) 正是那些有價值的、稀缺的、難以複製的不可替代的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理性識別,導致了企業的超額利潤及其相互間的差異。
因為環境的資源有限,不足供所有人和組織消耗,所以那些能夠獲得較多資源的組織便可以有較大的自主性,並能夠影響其他缺乏資源的組織。
  5) 資源的選擇和積累是企業內部決策和外部戰略因素的函數。資源的選擇和配置能否導致企業間的差異依賴於要素市場的不完善性。
這種不完善性指關鍵資源的獲取、模仿以及替代的障礙。這些障礙阻止了競爭者獲得或複製關鍵資源的能力,導致了企業間贏利能力和長期差異。

資源依賴理論的優點與特性
  資源依賴理論較多強調組織關註策略性的行為方式,其優點就在於充分給予組織以能動性。在研究組織的變遷行為時,
在真實組織行為中,組織的行動會受到多種而非 一種驅力的作用,權力依賴是其中的重要動力機制,但是,
權力依賴必須與組織成員或組織行動者的價值期待聯繫在一起,才可以發生組織的變遷。組織的權力分析,
組織的制度化、合法化分析,完全可以互相補充而發揮更強的解釋力。
  與其它的組織理論(處理內部管理戰略不同),資源依賴理論堅持,組織成員的內部行為只有參照外部機構的行為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
為組織提供資源的機構,能夠、也確實對這些組織發揮巨大的影響力。
  與其他環境決定論不同之處在於,它包含了更多的組織為回應外部壓力形成適應性策略的可能性,
強調組織剋服資源約束的戰略決策空間,描述了組織通過內部結構和過程調整等政治性自主行動,
追求組織自身的利益。最近,普費弗進一步提出,一些組織比其他組織更有權力,
是由組織間相互依賴的特點或者說由其在社會空間中的位置特性所決定。
因此,資源依賴理論更多的是一種觀察組織間關係的視角和概念系統,而不是可以操作化的方法體系。

資源依賴理論的意義與貢獻
  資源依賴理論的重要貢獻揭示了組織與環境的依賴關係,
使人們看到了組織採用各種策略來改變自己、選擇環境和適應環境,
為我們分析上市公司在財務會計過程中資源依賴和利用策略提供了理論工具。
資源依賴學派所說的組織環境並不僅是一個客觀、實際存在的東西,
而是組織及其管理者通過自己的選擇、理解、參與、設定而產生出來的,
是組織和環境交互作用的一系列過程的結果。面對著同一外部環境,
不同的組織,或者同一組織的不同管理者會有不同的選擇、理解、參與、設定方式。因此,對環境的認識不同,
會影響環境的實際作用,這都充分體現了塑造的環境觀的特點。
在組織與環境二者的關係上,組織也獲得了充分的主動性。一方面,為了對資源需求做出反應,
組織通過修正、操縱或控制其它組織來維持自身獨立,與其它組織建立聯繫。另一方面,
組織也要努力控制和改變環境因素,比如參與法律、政治性活動和改變合法性的定義等。
交易成本理論一樣,資源依賴理論主張採取一種更明確的實現管理動機的政治方法,
在自主和生存之間的進行權衡。

參考: http://wiki.mbalib.com/zh-tw/%E8%B5%84%E6%BA%90%E4%BE%9D%E8%B5%96%E7%90%86%E8%AE%BA



據老師說,這個理論也被引用在人力資源管理上。

例一:
如果在工作的專業上,每個人有自己的專門跟方法,
但是新人進來時,卻沒人要教他,
這是因為,如果新人學會的話,自己的重要性也會相對降低。
這就是為什麼公司要有員工訓練的原因。
這樣可以讓新進人員有基本認識。
再來是新人的主管/導師責任制,
這樣主管就必需負起教育新人的責任,否則會連帶影響評比。

例二:
曾經有人舉過這個例子,
有間公司,有個部門是5人團隊,
2008年經濟不景氣時,
其中有一人要出國進修而離職,
主管要這個團隊募新人,以免loading加重,
但是過了1年半,還是沒有新人進來,
主管問為什麼,
員工回答:這樣在經濟不景氣時,公司對我們依賴增加,就不會辭退我們了。
所以,有些公司大量增加同質性員工,
可以馬上做替代性的緊急處理,免得造成工作上的斷層。
有些公司甚至是有一個CEO的緊急替代政策,
在重要決策人有緊急事件時,可以隨時避免這樣的問題發生。

例三:
如果某個產品要採買的零件,只有一間廠商在賣,
這樣廠商就可以做地起價,有決定性的存在。

以上有一個很有趣的點是,
如果我是廠商/員工,我就要做那個不可取代的位置,增加價值性;
如果我是管理者的話,我就要增加替代人員,以隨時替補,以免造成損害,
不過這樣就會增加公司成本,
所以如何在風險,成本,還有人力資源及原料供應管理上的取捨就很有趣。

以上心得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